在首款引擎盖立标问世前,宾利双翼标识只有二维平面版本。当华特·欧文·宾利先生 (W.O. Bentley) 于 1919 年创办宾利汽车时,需要一个能够象征对性能无限追求的标识。于是他找到好友戈登·克罗斯比 (F. Gordon Crosby),一位因持续为《The Autocar》杂志读者呈现异国他乡举办的汽车赛事和欧洲大陆的长途旅行而声名远播的汽车艺术家。克罗斯比设计出最初的双翼徽标,以“B”字代表宾利,其两侧的双翼则象征运动激情,同时也展现了宾利先生在一战中作为战机引擎设计师的经历。他还为双翼设计了不同的羽毛数量,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识,以防被轻易仿冒。
20 世纪 30 年代,采用流线型设计的第二代双翼徽标诞生,原本垂向下方的羽毛变为沿水平方向伸展。每只翅膀均拥有 10 根羽毛,区别于最初的非对称设计。90 年代,为向克罗斯比 (F. Gordon Crosby) 致敬,徽标再次迭代。第三代徽标恢复了非对称设计,中间的“B”字亦做出调整,呼应最初的版本。2002 年,宾利品牌全面焕新,其中包括今天为世人熟知的第四代双翼徽标,在体现现代宾利价值观的同时,亦向来路致敬。
2019 年,为庆祝宾利品牌百年诞辰,设计师们特意为在百年庆典期间制造的座驾设计了专属双翼徽标:名为百年典藏金 (Centenary Gold) 的特殊金属饰面勾勒出宾利“B”字及其周围椭圆形。“B”的两侧也分别增添“1919”和“2019”两个年份数字向克罗斯比 (F. Gordon Crosby) 致敬,同时象征着宾利跨越百年的非凡传承。
这款被誉为“静音跑车”的 4¼ 升宾利座驾,以精湛工艺和可靠性能深受客户青睐,其中包括陆地驾驶速度纪录保持者麦尔肯·坎贝尔爵士 (Sir Malcolm Campbell)。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其底盘设计已面临过时,采用更新颖设计的竞争对手纷至沓来,导致这款车型销量下滑。MARK V 的问世就是宾利汽车给予对手的回应。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汽车生产直到 1946 年才恢复正常。二战结束后,宾利 MARK VI 作为第一台从克鲁 (Crewe) 工厂下线的车型,获得巨大成功。该车型基于 MARK V 演变而来,包括最初计划用于 MARK V 前身车型的所有组件和功能改进,均被应用于 MARK VI。
MARK V 搭载 OHV 交流型 4,257cc 六缸发动机,并在 4¼ 升车型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大幅精进。该车型采用全新设计的耐用型十字形底盘,通过深侧构件提高坚硬度,从而提升行驶质感与操控性能。制动器采用伺服驱动,四速变速箱中的第二、三、四档搭载同步器。而最大的变化,则莫过于采用带螺旋弹簧和叉臂的独立前悬架。
第一批 MARK V 原型车受到宾利汽车董事会的高度重视,被赋予参加 1938 年欧洲大陆长距离测试的重要使命。公司还专门定制了名为 CORNICHE 的空气动力学版本,设计者是打造出 EMBIRICOS 特别版宾利车型的大名鼎鼎的乔治斯·保兰 (Georges Paulin),而车身则由法国的 Carosserie Vanvooren 倾心打造。遗憾的是,作为连接战前 EMBIRICOS 和战后欧陆车型之间的“必要桥梁”,该座驾却在 1939 年 8 月 7 日的一次车祸中严重受损。底盘被送回当时位于英国德比 (Derby) 的宾利工厂,整个车身被拆除并在当地接受维修。修好后的车身被暂放于法国迪耶普 (Dieppe) 的码头边,并在随后历经战火而面目全非。另一台独家定制的 8 缸 MARK V 原型车,拥有非凡性能。
汽车历史学家肯·利亚 (Ken Lea) 的研究表明,宾利 MARK V 可能是该公司在开发和测试方面做得最为深入的车型。为了能在 1939 年的奥林匹亚车展上首次亮相,公司迅速启动生产,届时还准备展出由多家独立车身制造商协助打造的版本。然而在 1939 年 9 月二战爆发,该车型的生产与这届车展均被迫取消。
传承系列 (Lineage Collection) 典藏的宾利 MARK V 是该车型目前全球仅存的七台之一,底盘编号为 B-32-AW(带有选配加热装置接头),由车身制造商詹姆斯·杨 (James Young) 于 1939 年 7 月 7 日订购,计划在搭配双门硬顶轿跑车身后亮相纽约世界博览会 (New York World Fair) 的展台。但是由于二战爆发,订单被迫取消。尽管如此,宾利汽车仍然决定继续生产少量的 MARK V 作内部测试使用。1940 年 5 月,帕克·沃德 (Park Ward) 最终打造出拥有标准钢制四门运动轿跑车身的 B-32-AW,并经内部测试后于 1940 年 10 月 19 日交付给第一位车主杰弗里·史密斯 (Geoffrey Smith)。
欧陆 R 型车
宾利超豪华运动旅行座驾标杆
重塑宾利品牌
欧陆 R 型车瞩目问世
获准生产
现代魔毯
1952 年时,最高时速能达 185 公里的汽车并不常见;在携带 4 名乘客(和行李)的状态下还能以 160 公里/小时的速度巡航的汽车更是闻所未闻,直到欧陆 R 型车出现,才将这一历史彻底改写。尽管只生产了 208 辆,但欧陆 R 型车仍在数十年间被作为宾利打造超豪华运动旅行座驾的标杆。即便是在 50 年之后,它仍然是第一台欧陆 GT 的重要设计灵感来源。
欧陆 R 型车与欧陆 S 型车代表了车身制造时代的最后一次蓬勃发展,当时宾利汽车仅负责生产底盘和传动系统,车身和内饰则由独立车身制造商精心打造。从 1946 年起,宾利克鲁工厂开始生产整车,时过境迁,独立车身制造商越来越难以匹配底盘产品。S 系列宾利座驾是最后一款采用独立底盘的车型,而 1965 年问世的 T 系列标志着独立专业车身制造商的时代落下帷幕。